6月20日下午,以“‘双减’与‘双新’背景下的学??蒲Ы逃臃ㄐ卸蔽魈獾募涡耸幸逦窠逃纬探萄Ц母锵刃惺缘阊O钅孔ㄌ庋刑只疃诩涡耸惺笛樾⊙Э萍汲切G傩?。此次活动是自2024年5月该项目启动以来的第三次全体专题研讨,活动聚焦“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的科学教育,研讨加强新时代科学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旨在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和《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先行试点工作,为全市科学教育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市建设。
嘉兴教育学院副院长夏成伟、原义教处处长张建芳,义教处副处长严昕、朱国荣,南湖区研训中心主任朱德江、副主任陈尔胜,嘉兴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张晓萍以及各县(市、区)研训中心分管主任、市县二级中小学科学教研员,40所课改先行试点校及市本级各小学分管校长、骨干教师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的科学教育创新展开深度研讨,活动由义教处副处长严昕和市科学教研员吴标清分别主持。
活动按照“领导致辞、交流发言、工作部署、领导讲话”四项议程有序推进。首先,南湖区研训中心主任朱德江致辞,向与会代表介绍南湖区作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推进科学教育区域做法,并强调科学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及本次专题研讨活动对南湖区的指导意义。随后,在科学教研员吴标清主持下,9所“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焙褪小翱胃南刃惺缘阈!贝硪来畏窒硌J导?,从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课堂转型、资源协同、评价创新等维度,展现“全领域、多维度、可持续”的科学教育生态。
嘉兴市实验小学作为以“全景式科学教育”为核心理念,构建“三类五维三阶”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双螺旋进阶”强化大概念与工程实践;地方科普课程融入“家乡农业科技创新”等本土主题;校本科创课程覆盖科技节、STEM月等品牌活动。学校通过“问题导向型”实验探究、“物化导向型”工程实践及数字化学习模式创新,并结合“科学素养图谱”多元评价,获评“全国第二批科学教育实验校”“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首批领航学?!薄?/span>
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作为全国首批15所浙江省科学教育实验校之一,推动“单科施力”向“全校施力”“全域共研”转型,开发“1+N+X”三维六梯课程;联动县域15所核心校,共享20项科学类课程、60个微课资源。同时,通过“教学实践轨+科研创生轨”双轨培养教师,外聘科学家提升课程专业性;建成19个高品质实验室(如AI智学教室、天象厅),全年投入120万元完善器材。
海宁市实验小学作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以“无边界学习”为引领,打造“四链融合”学习场域——智能创新链、生态科技链、工程实践链、生物科技链。通过“天和一号”“鱼菜共生系统优化”等跨学科项目,融合科学、劳动、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获评“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水平测试人才培养基地”。
秀洲实验小学构建“科学+”四维生态,以“管理网络筑基—科普课程进阶—科学场域赋能—育人成果创生”为路径,开发《校园工程师》《创客木工坊》等省级精品课程。通过“灵秀池水净化改造”等真实问题驱动学习,获“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钱学森少年科学院”建设为载体推进科学教育,主要举措包括:编织“五育融科”立体育人网络;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教材内容/统整/生活问题的项目化学习,如《养蚕记》《造船记》等;聚焦科学家精神培育;建设少年科学院(创设科创环境、开设多样课程、评选“未来科学家”等)。目前,“小梅侠科创团”在全国科创大赛频频获奖,已评选“未来科学家”等156名。
嘉善县姚庄中心学校作为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四轮驱动”构建科学教育新生态,联动企业、高校、社区资源,开发“锦绣银行”系统记录学生科学素养数据,支撑精准教学。目前,学生科创积分兑换率超80%,实验室利用率提升60%。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以“科学教育+”为核心推进校本实践,主要举措包括:科星教育领航;科探课程导航;科技社团续航。实践成效显著,2024年获全国奖项3次、省级13次、市级44次,学生从微童话启蒙逐步走向机器人挑战等科创活动。
海宁市丁桥中学针对农村初中科学教育痛点,推进“家庭小实验”项目,通过“科技节+行走的科技大篷车”引入社会资源,开发《校园气象站》《人工智能垃圾桶》等跨学科课程。在九年级科学素养调研中,该?;窈D蠥档,是唯一获此成绩的农村初中。
海宁市紫微初中推行“达真课堂”模式,强化真实情境问题解决;通过水文观测社、无人机社等社团活动及“疯狂过山车”等科技节庆拓展科创实践,利用央馆虚拟实验室实现虚实融合教学。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多元评价,2025年学生小论文参赛106篇,其中27篇获一等奖;该?;钩邪焓∈屑犊蒲а刑只疃?0余次。
活动披露,当前嘉兴市科学教育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多校学生在“环球自然日”“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赛”等竞赛中获奖,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教师课程研发、论文发表成果丰硕;多?;衿廊?省科学教育实验校、STEM教育领航校,经验通过《少儿STEM课程》出版、20余所学校共同体研修等形式推广。
针对未来发展,活动明确三大方向:深化师资跨学科能力培养,引入“双师课堂”“高校专家驻校”等模式;强化数字赋能,推广虚拟实验、AI导学等技术;完善“科学素养数字画像”与升学、竞赛的衔接机制,激发学生内驱力。
活动第三阶段,原义教处处长张建芳部署下阶段试点校项目工作任务,强调需紧扣《实施方案》和《行动方案》总体要求,学校科学教育要在顶层规划科学教育方案、夯实课程基础势能、探索多样化实施路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融入人工智能教育、激活师资动能、着力打造实践场景、推动校家社会协同等方面持续推进科学教育加法行动。同时,就市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先行试点学校项目下半年工作作了部署,持续探索学??纬淌凳┳灾魅ǎ贫ㄔ谇惺悼煽康目纬贪才疟?,深化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推动区域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走深走实。
嘉兴教育学院副院长夏成伟充分肯定嘉兴科学教育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实验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中形成了可推广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先行校立足校情将科学思维融入多学科教学,通过课程重构、课堂转型、项目式学习等举措形成“一校一特色”发展格局;试点校紧扣“双减”“双新”要求,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新课程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对于深化“科学教育加法”,未他提出教研条线重点要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聚焦课堂实效,教研助力“精准滴灌”。建议教研员们要多深入一线,与老师们共同研讨如何开足开好实验课,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围绕真实问题,重点攻关跨学科主题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提供专业指导和资源包;指导与支持教研组大力探索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学习在科学课堂的应用。二是深化教研协作,共建“资源生态圈”。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先行校之间在科学教育资源、特色课程、优秀课例、教研主题上的深度共享与联合攻关;积极协助梳理与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科技企业等资源,探索建立“科学教育社会资源库”和协同机制;支持教研组深入研究如何高效统筹课内课外、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与科技活动、社团、课后服务中的科学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三是驱动评价改革,促进“素养提升”。教研部门要加强评价方式方法研究,指导学??⒐刈⒖蒲骄抗?、实验操作、科学思维发展的课堂观察工具和评价量表,推进基于证据的过程性评价,让过程性评价更科学、易操作;推动考试评价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探索科学精神、高阶思维等特色评价维度,通过“科学素养数字画像”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培育兼具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筑牢基础。
此次专题研讨,既是我市科学教育加法行动经验的集中“晾晒”,更是智慧的深度碰撞。在“双减”“双新”背景下,嘉兴市正以科学教育“加法”为支点,撬动义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培养“有科学志趣的未来人才”写下生动注脚。